央广网盐城3月2日消息(记者王姝姝)近段时间以来,随着DeepSeek、春晚科技元素等惊艳亮相,科技力量掀起“科创热潮”。如今,“科技风”也吹到了小学。
“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小学信息科技的教师。”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第一小学督导室主任陈宏斌介绍,在不少人的印象里,信息课就是学学打字、上网、办公软件等。其实,如今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改名为信息科技,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看重科学技术背后的原理、思想、方法,以及如何用技术解决问题。

小学生如何用好人工技能?有没有必要?立足于小学科技教育,今年,陈宏斌特别关注人工智能。通过广泛调研,以及对社会热点报道的大量查阅,今年,他提出完善基础教育人工智能教育体系的建议。
在调研中,他发现,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往往以兴趣班或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专业师资和实验条件尚不完善。
“在人工智能的学习上,应该要解决两个方面问题,学人工智能和用人工智能学。”陈宏斌表示,前者应该是帮助孩子们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到中学、大学,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系统学习人工智能知识体系。后者则是学会用人工智能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不仅是小学生,大部分人对“用人工智能学”比较熟悉,但如何“学人工智能”,还需要相关部门做一些顶层设计。
陈宏斌表示,希望教育部门制定统一且差异化的课程标准,改善实验条件并给出差异化建设标准,让各地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接受适合的人工智能教育。同时,加强人工智能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推动课程与教学的创新,并建立科学的评估与反馈机制。